6月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在《祖国报》发表文章《中国与巴林关系:从珍珠到人工智能》。薛庆国教授表示,中巴关系源远流长,现已成为不同规模、制度和文化的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中巴合作在当下与未来具有巨大潜力,中国将是巴林落实“2030愿景”战略的重要伙伴,未来两国可在数字经济、金融科技、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领域深化合作。全文如下:
中国与巴林关系:从珍珠到人工智能
中国与巴林的友好往来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当时,巴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双方人民通过商品贸易相识。历史文献记载,阿拉伯商人曾用海湾珍珠换取中国的瓷器和丝绸,由此形成了著名的“珍珠之路”。公元9世纪中叶,唐代中国的一部涉及阿拉伯与波斯风土人情的著作《酉阳杂俎》中曾提及海湾珍珠,这也是中国古籍中最早间接提到巴林。
进入现当代,自36年前中国与巴林建交以来,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双边关系平稳发展,政治互信不断深化,高层交往日益密切。2022年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巴林国王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在利雅得举行的中阿峰会、中海峰会期间举行会晤;去年,哈马德国王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广泛共识,标志着双边关系迈入政治互信持续深化的新阶段,其基础是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可以说,中巴关系已成为不同规模、制度和文化的国家间关系的典范。
中方赞赏巴林在当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坚持对华友好的政治智慧。巴林深知,与中国这一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大国发展关系符合其长远利益,这体现了巴林的主权独立和远见卓识。当前,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化,以下几个指标就能体现这一变化:自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如今已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是约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阿拉伯国家整体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据联合国统计司最新数据,中国工业产值在全球占比约30%,超过美日德三国工业产值总和;此外,中国在道路、桥梁、港口、铁路、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球领先,同时在可再生能源、战略金属、高铁、电动汽车、锂电池、无人机、造船、5G/6G通信、量子计算、超级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占据前沿地位。即以巴林市场为例,去年中国汽车已占据其汽车销量榜首,这正是中国工业与技术快速进步的一个缩影。
为更清楚地加以说明中国发展态势,笔者援引美国政治学者、“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去年在《国家利益》杂志的文章。他提到,自己曾牵头哈佛大学专家团队评估2020年美国大选前的中美竞争态势。报告对比两国经济、科技、军事、外交和意识形态五大领域后得出结论:“本世纪初在后视镜中几乎看不到的中国,如今已与我们并肩而行,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
笔者在此详述这些成就并非为了炫耀,而是旨在表明:中巴合作在当下与未来具有巨大潜力,中国将是巴林落实“2030愿景”战略的重要伙伴。
当然,中巴乃至中阿关系发展仍面临若干挑战,或许核心问题在于:阿拉伯人与中国人是透过“自己的眼睛”还是“他者之眼”看待彼此? 这一问题源于双方认知仍存在一些模糊与误解,且一定程度上受西方的媒体和政治话语乃至好莱坞电影留下的刻板印象影响。正如爱德华·萨义德所言,我们关于“他者”的认知,常被“习惯于代表东方言说”的西方所左右。
因此,中阿、中巴双方亟需通过自己的视角而非他者滤镜来认识对方。我们急需在各个领域加深中国和包括巴林在内的阿拉伯国家的互相认识,理解双方领导层、精英群体和普通民众的思想探索,了解各自为追求幸福和福祉而进行的努力,他们集体的和个人的梦想,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及关于当代中国人或阿拉伯人的各种生动故事。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双方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开展合作的领域和机会。
最后,笔者认为中巴关系应真正体现“全面战略伙伴”的内涵,在政治、经济和贸易范畴的传统关系之外,拓展以下新兴领域的关系:
1. 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巴林正致力打造中东金融科技中心,推出“云优先”政策吸引国际机构,并计划建立区域数据中心。中国企业可参与支付系统、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优势领域的合作。
2. 可再生能源与绿色经济:巴林正推动经济多元化以减少石油依赖,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及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领先(其电动车已受巴林市场欢迎),可支持巴林能源转型,并在电池制造、充电设施等方面深化合作。
3. 物流与交通联通:巴林连接海湾、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区位优势,与中国在智能港口、物流基建等领域的经验形成互补。
4. 文旅与教育交流:巴林对中国公民实行落地签,中国最近宣布对所有海合会国家公民实施免签政策,加之去年开通的中巴间两条直航航线,为旅游合作开辟了更大空间。巴林大学孔子学院可成为双方文化交流平台,双方还可扩大汉语与阿拉伯语教学与学术交流,举办更多文化活动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